绿色金融

  • 绿色信贷政策如何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资源配置视角

    胡云飞;聂莉萍;

    本文采用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探讨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通过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和抑制过度投资行为,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有效推动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高;绿色信贷在微观层面构建了“激励—约束”双重资源配置机制,一方面激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产出效率,另一方面强化投资约束,遏制非理性扩张行为,进而实现绿色转型与产能优化释放的良性互动。异质性分析显示,绿色信贷政策在市场化程度较低、融资约束较高的地区,以及制造业、非高科技企业中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效应。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设计、提升其资源引导效率,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05期 No.305 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气候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分析——基于存量流量一致模型

    张帅;张露丹;

    气候政策变化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并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被称为气候转型风险,该风险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的风险类型。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考察气候政策对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以碳税(CT)为代表的绿色财政政策和以绿色支持因子(GSF)为代表的绿色金融监管政策为主要政策场景,基于存量流量一致(SFC)模型和EIRIN模型,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对减污降碳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气候政策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第二,气候政策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第三,相较单个气候政策,碳税和绿色支持因子配合使用时的政策效果最好。因此,加强气候政策协调配合,切实发挥政策协同效应,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及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2025年05期 No.305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ESG表现能否提升其国际化速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喆儒;张雨涵;

    在当前经济“慢全球化”凸显的大背景下,面临双重劣势的新兴经济体企业遭遇多重挑战,国际化进程受阻。同时,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实践,企业的ESG表现在国际上受到更多关注,从而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ESG表现对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速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显著提升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速度,并通过提高企业声誉、降低融资约束两个机制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从企业特性来看,大型企业、私营企业以及管理层具有海外背景的企业ESG表现对国际化速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从行业特性来看,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企业ESG表现对国际化速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的研究不仅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参考,也为决策者制定鼓励企业提升ESG表现和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No.305 24-3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新质生产力

  • 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罗文兵;雷淑婷;邓明君;

    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不仅赋予了企业显著的信息优势,促进了资源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还优化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并增强了监督效应,进而推动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成为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网络中心性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分析表明,融资约束、信息不对称和ESG表现在其中分别发挥了资源、信息和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重污染行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2025年05期 No.305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国内大市场优势与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

    王玮;魏泰邦;

    新质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驱动、发展质量高等特征,可通过链接技术创新网络,畅通资源要素流通路径,进而为科技型新创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攀升注入动能。基于此,本文采用2010—2023年中国1052家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数据,量化检验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作用效应。研究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具有正向驱动效应;国内大市场优势在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强化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的正向赋能效应因政府创新补助、内部管控成本不同而存在差异。据此,为了加速推动科技型新创企业全球价值链位势攀升,本文提出对策建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最强动量”;建立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用好国内大市场优势“关键变量”;加强算力网络宏观布局,释放数字基础设施“最大增量”。

    2025年05期 No.305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

    李萍;王慧莹;

    本文以2011—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剖析新质生产力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层能力和投资者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降低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管理层能力与投资者关注能够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股票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通过降低管理层盈余操纵水平与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两种路径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稳定资本市场秩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305 5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产业经济

  • 农产品衍生品的使用行为如何影响农业企业价值?——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樊鹏英;黄超龙;郭志超;

    本文以2008—2022年A股上市农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将企业使用衍生品的行为划分为套期保值行为和投机行为,分析不同使用行为对农业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产品衍生品的使用会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进而提高企业价值;相比于投机行为,套期保值行为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企业成长性、低经营风险会强化套期保值行为对农业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对非国有、经营单向型和代理成本高的农业企业来说,套期保值行为对农业企业价值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

    2025年05期 No.305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投资证券保险

  • 监管型小股东行权能否抑制企业数字化概念炒作?

    付莉;杨淑杰;

    数字化概念炒作是企业为误导投资者而实施的信息操纵行为,证监会设立的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正是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所进行的尝试和探索。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监管型小股东行权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数字化概念炒作行为。机制分析发现,代理成本在监管型小股东行权与企业数字化概念炒作的关系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管理者短视主义会强化监管型小股东行权对企业数字化概念炒作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监管型小股东行权对大规模企业及非国有企业数字化概念炒作的抑制作用相较小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更为显著。研究不仅为监管型小股东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继续推动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建议和参考。

    2025年05期 No.305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